积极探索技术经理人模式 陕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
▲图为西安理工大学。
▲图为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图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本版摄影:记者 王文志
科教大省陕西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长期以来大批技术成果“沉睡”在高校院所,导致科技优势无法有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陕西省为此探索建立连通供需双方的成果转化中介机制,推动大批技术经理人全流程参与技术成果的筛选、立项、产业化等各个环节,实现了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常态化精准对接,全力打通创新驱动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陕西省技术经理人模式正在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已进入国家职称序列,目前有超过60人获得了“科技创新工程师”中级职称。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技术经理人模式初显成效,但要打造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建立技术经理人和高校科研成果之间的有效连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理人协会”的技术成果转化良性机制。
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经理人
在陕西,仅西安市就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同时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等知名科研机构也在此地。据统计,陕西省共拥有100多所高等院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强,却存在技术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的问题。陕西省科技厅成果转化处一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其中一个重要“堵点”在于科技成果供给和以企业为载体的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一边是众多科研人员手握成果却找不到合适“婆家”;另一边是大量“嗷嗷待哺”的企业为谋求发展急需技术支持,两者之间经常无法有效对接。
曾对高校成果转移进行过专门调研的陕西远诺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王海栋认为,“家底不清、人数不足、运转不灵”等问题是我国高校技术成果转移普遍面临的问题。首先各高校没有针对科研人员的发明披露程序,对本校科研成果缺乏全面掌握,对成果价值也不甚了解,成果转化与否全凭科研人员的意愿;二是高校专职科技成果转化人员严重不足,很多大学都没有专业技术转移机构,由科研处承担这一职能,这些机构往往人员和经验不足,无法实现校内外资源对接。
与此同时,实验室成果与产业化成果之间存在“严重断档”。实验室成果需经过一系列的熟化过程才能成为可产业化成果,这不仅需要投入资金、建设平台,还需要技术转移机构或技术经理人等专业人才协同推进。实践中,由于小试、中试等环节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企业对中试过程的投入缺乏动力,导致许多技术成果无法产业化。
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主任王文斌说,他们在科技服务实践中发现,要实现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握手”,除了常规性技术成果交易平台之外,还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又了解产业的专业服务中介人才和机构,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牵线搭桥,促使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技术经理人模式由此应运而生,2014年10月西安科技大市场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协会,并逐步在陕西省孵化出68家具备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能力的机构,培育出600多名具备资质的技术经理人。
双向对接 让科学家和企业家精准“握手”
作为一种新职业,陕西的“技术经理人”主要由传统科技服务从业者转型而来,包括企业研发设计人员、专利代理机构、律师、投资人等,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深入各高校院所努力挖掘技术成果,将其中有产业发展潜力的推向市场和企业。
西安技术经理人协会秘书长毛永刚说,不同于普通中介的“一锤子买卖”,技术经理人服务范围覆盖技术成果转化全流程,提供涉及市场评估、企业对接、合同签订、股权设计、产业化推进等众多环节的全程服务,同时具备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投融资、商业谈判等基本功能。
“海归”医学博士后卜昕是一名国内新药开发领域的投资人,同时也是技术经理人。2018年,卜昕促成陕西一家制药公司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签订价值1亿元人民币的灯台叶新药技术成果转让合同,目前该项目正在陕西省铜川市加紧落地。
“这个项目我跟踪服务了一年多时间,现在还参与产业化进程。一边是实验室,另一边是生产线,技术经理人要干的活儿就是让科学家和企业家握手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关键作用就是将科学家和企业家对技术成果市场价值和应用方向的不同理解进行合理匹配。”卜昕说。
文章来源:《中国高校科技》 网址: http://www.zggxkjzzs.cn/zonghexinwen/2021/0824/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