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要走近中小学教育现场
[思考]
作者:张端(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何继军(基础教育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
结合职前、职后培训和师范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师范教育由地方政府(政府)、大学(大学)和中小学(School),简称“GUS”协同教育。 “G-U-S”协同育人模式对促进区域师范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合作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的趋势和趋势。以北京为例,2019年的数据显示,8个区的29所大学和60所中小学形成了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协调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师范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岗前岗后工作。师范教育与培训培训相结合,高水平师资支撑优质教育。
“G-U-S”协同教育的显著成效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教师参与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是决定合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扑朔迷离、高校学术领域狭隘单一、教师评价“五为”现象突出等问题,导致缺??乏高校教师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主观精神。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响应已成为提高协同育人效率的突破口,是在全国广泛深入推进“G-U-S”协同教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大学教师坚持“教育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前提是前提
“GUS”协同教育的兴起主要源于从教育研究范式看教育理论的转变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在协同教育实践中,许多教育研究者将精心包装的教育产品以临时专家讲座、专业培训等形式送到中小学,再加工成教育实践。他们认为这是理论、指导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事实上,教育研究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积极参与教育实践的过程。高校教师要走出大学学习,进入教育场景,作为教育实践者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行动研究,共同应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困难和困惑。
行动研究将传统分离的中小学教育从业者的行动与大学教育从业者的研究结合起来,关注“行动”的实施和有效性、“研究”行动的发生和教师发展过程的本质是不断沟通、合作、共生、和谐的实践。基于教育实践本质的教师教育理论体系与教育研究者参与、指导和影响教育实践的理念相吻合。高校教师参与“G-U-S”合作,引导和影响教育实践,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研究更加符合教育实践。具体来说,一方面,高校教师依托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势,引导和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个性化教育实践丰富了高校教师现有的教育理论。切实提升高校教师实践内容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育理论与实践形成一种“双螺旋”结构关系,相互促进、共生发展。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理念指导下,高校教师积极与政府、中小学进行融合合作,推动多元化教育合作项目的发展,建设师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高校推广。附属学校社区发展等合作形式参与教师培训全过程的实施。教师教育理论逐渐走向实践导向,高校教师也意识到了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提炼教育理论的可能性。
鼓励多种学术形式并存是关键
社会进步和发展迅速增加了大学对社会服务功能的实际需求,并受到重视和满足社会需求已经成为大学存在的价值,社会服务、教学、科研并列成为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但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加强并不一定意味着对教师实际行动的积极响应。高校教师参与协同育人涉及到更多超出自身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社会服务,这些任务基本独立于纯学术。他们处于以“学习”和“研究为先”为基础的传统学术氛围中。在这种影响下,仅仅依靠政府和高校的行政管理,还不足以调动其深度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学术形式并存,对社会服务中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应用给予同等重视,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
从“GUS”协同育人的合作内容来看,高校教师在教师培训、教育咨询、教育实践、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课程开发、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这些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将大学产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各种活动。大学传统的知识体系只承认科研成果,将教育从业者创造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排除在学术范畴之外,这必然导致教师狭隘地局限于研究工作,不重视科研成果。教学过程和社会服务的作用。 . 1990年代,“参与式学术”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人们认为,大学学术不应该只是探究和发现(科学研究)的学术研究,而应该是“发现、教学、整合、应用”的四维学术模式。 ,呼吁大学将社会服务中的“参与式学术”纳入学术活动范畴。
文章来源:《中国高校科技》 网址: http://www.zggxkjzzs.cn/zonghexinwen/2021/0629/1438.html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老师劝学生就业“说干嘴”“跑断腿
下一篇:大学思政课如何汲取党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