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今作为大数据和知识经济引领的时代,国家、地区、组织在提升各个方面竞争力时候用到的主要创新模式即为“协同创新”。我国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关键就在于,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因素采用的协同创新系统。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阶段,是协同创新的一种进步。最早的协同创新组织探寻的重点问题主要是一种知识创造过程中各创新层次的协同关系、发展途径及资源配置等问题,但在其中容易遗漏市场化问题对创新成果的影响。用户在应用过程中,“用”主要是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成果,体现了技术的开始和结束,在其中市场的导向作用也相当关键。科技创新在企业方面为重要程序的一环,市场需求方面越来越明显,而学生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施是学校、企业乃至学生增强自身创新文化底蕴的必然选择。文章以产学研用背景下福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切入点,针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组织生命周期内阶段性的演进特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为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我国高校、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借鉴,希望能创新完善我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理论和促进我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背景下企业、高校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一)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的作用
产学研用背景下,知识创新的主体就是高校。每个高校都有着人才培养的功能,而人才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国家支持高校的科技创新机构发展,定期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可以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以及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重要创新。高校还可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研究,使得学科能够深入发展,是科学前沿领头者。我国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发展的源泉就是各种类型的大学之间的合作,各类学科互补。高校的科技创新研究机构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就是不断发挥其本身作用,创新发展一些真正市场需要的创新成果。与此同时,可以通过本身创新的科技成果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的盈利从而支持新的科技成果的开发。
(二)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发展现状
高校和科技创新研究机构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我国科技研究的基础就是依靠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机构里面聚集了大批高素质的教师和科技研究人员,当然这里面也有许多的科技设备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阶段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在人才方面是最大方面的支柱。有些企业利用委培的方法从高校直接获取人才,高校和其科技创新机构在大学就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这些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技研究中,为企业提供了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也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产学研用”下高校创新能力概念和特点
(一)高校科技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学研用”集成式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管理思维随之产生,其特点是能够将创新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并且协调更多的创新力量。“产学研用”集成式创新的内涵要比传统的产学研相结合更加地丰富。“产学研用”是四个要素或者说四种力量的紧密集合,其中“产”代表的是企业集团,“学”代表的是高等院校,“研”代表的是高校科研机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就是受新主体、教师影响、科研实践以及创新环境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能力影响图
(二)“产学研用”下高校创新能力特点模型
“产”主要指的是一些上市的企业集团。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对于市场的需求了解最快,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渴望也更加强烈。因为企业需要自己承担盈利和亏损,企业对于创新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企业最具有创新的动力和积极的情绪。
“学”主要指高等院校。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高等院校不仅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而且在创新性的一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积累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也会具备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产学研用”集成式创新的很大角色就是高等院校。
“研”主要指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相似的地方。科研机构同高等院校一样,聚集了数目庞大的各类的科研资源,但是在具体的管理制度以及研究的目标和重点方面存在着差异。在“产学研用”的链条中,研究机构充当协助高校扮演创新成果的研发与生产者,也就是所谓协助者的角色。
文章来源:《中国高校科技》 网址: http://www.zggxkjzzs.cn/qikandaodu/2021/0710/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