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双一流建设的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研究
1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最早由邓小平提出的论断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原始创新的重要来源,高校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1]。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为高校科技发展和相关要素投入的资源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任何时期,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韩国、中国等纷纷实行了卓越教育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2]。但到目前为止,科技发展的投入和科技发展的结果之间有时并没有形成一种双赢的发展格局。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如何度量科技发展、如何评价科技发展、如何基于某种逻辑依据有效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等问题还没有很清晰的答案。主要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对大学科技活动的评价,以此来促进大学科技创新绩效的提升,如英国的研究卓越框架(REF)和澳大利亚的科研质量框架(RQF)等。
目前中国高校科技评估水平也亟待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历经30 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不断完善,评估理论不断丰富,评估队伍不断扩大,评估水平不断提高,已基本形成了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两大评估体系,评估工作初步实现了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和专业化[3]。但是,目前中国高校科技评价的研究和实践状况与科学的原则、大众的感受等方面都还有一定的差距[4]。传统的高校科技评估中,评估程序繁琐、评估过程静态化、评估的周期过长、评估结果滞后等缺陷,这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公众对高校科技质量了解的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科研质量的形势要求下,创新高等教育科技评估的理论,更新评估的手段,拓宽评估的类型,构建起与高校科技综合改革相适应的评估体系是推动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是适应高等教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指数计算方法,并将大数据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高校科技评估,评估和监测中国各个高校的科技发展状况和态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发展指数的应用已经涉及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人类发展指数、人文发展指数、中国发展指数等。但在中国高校科技评价中,还未形成成熟的、具有影响力的基于指数的高校科技评估方式。因此,高校科技发展指数将为相关管理部门和高校提供较为系统和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有力地促进“双一流”建设的快速和健康发展,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落实贡献力量。笔者创新研究视角,构建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从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内涵和优点、指数构建的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数评价模型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全面实施打下理论基础。
2 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内涵及其优点
2.1 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内涵
指数最早起源于物价指数的编制,英国人沃汉首创物价指数,用于度量物价的变化[5]。随后指数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度量的内容和编制的方法日益丰富,形成了一个体系。最初的物价指数是指描述报告期或报告点价格、数量或价值与基期或基准点相比的相对变化程度的指标。
在国内外的各统计文献中对于指数定义的描述很多,辞海中的指数的定义是:用来反映所研究经济现象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6]。指数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在社会的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美国质量协会等发布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8]、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9]、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创新指数”[10]、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发展指数”[11]等。
高校科技发展指数是从高校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和效益诸要素来反映高校科技发展状况的一套指数体系。高校科技活动是指高校所有与各科学技术领域(即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根据活动所涉及的过程,一般分为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效益。高校科技发展指数采取一定的算法,将各项指标按一定权重进行集成计算,得到一个综合的相对数。该相对数反映了高校科技发展水平在不同时期的变动程度,即报告期数值与基期或者任何比较期数值之比,反映了某高校科技发展水平的起伏升降。可以说,高校科技发展指数是对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水平进行监控和评估的最简表达式,是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状况的刻度表。
文章来源:《中国高校科技》 网址: http://www.zggxkjzzs.cn/qikandaodu/2021/0709/1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