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校医室门诊就诊情况分析
0 引言
高校校医室门诊是掌握和反映在校学生健康状态的主要窗口之一[1]。我校地处郊区,距离最近的三级甲等医院仍有40分钟车程,而周边社区医院医疗设备少,检查条件有限,因此校医室成为学生就医最主要的去处。通过对在校学生到校医室就诊情况进行分析,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就诊的特点、规律及多发疾病,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营造良好的高校育人环境,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提供依据[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该校2018年新校区校医室门诊就诊学生为研究对象,总计就诊4105人次。
1.2 方法
以2018年4月下旬搬入新校区为起始,以暑假为界,将全年分为上学期( 4 月下旬至6月)和下学期( 9 月至12 月),7~8月为暑假合为1个月。依据门诊日志和转诊记录,将就诊学生姓名、性别、年龄、病种等资料利用 Excel 建立数据库,统计每月就诊人次、转诊人次、转诊率及疾病分布情况。
2 结果
2.1 门诊就诊、转诊人次月统计分析
见表1。
2.2 学生门诊常见病分布情况
见表2。
2.3 转诊疾病分布情况
见表3。
表1 某高校学生门诊就诊、转诊人次统计表月份 就诊人次(人) 转诊人次(人) 转诊率(%)4月下旬 54 2 3.7 5月 534 20 3.7 6月 393 15 3.8 7-8月 252 10 4.0 9月 1067 27 2.5 10月 713 12 1.7 11月 680 14 2.1 12月 412 13 3.2合计 4105 113 2.8
表2 某高校学生门诊常见病分布情况疾病构成比 人次(人) 构成比(%)呼吸道疾病 1711 41.7消化道疾病 532 13.0皮肤病 416 10.1外伤类疾病 333 8.1口腔科疾病 266 6.5运动损伤类疾病 233 5.7五官科疾病 216 5.3劳损性疾病 166 4.0妇科疾病 116 2.8其他 116 2.8合计 4105 100.0
表3 某高校学生转诊疾病分布情况转诊疾病 人次(人) 构成比(%)外伤、骨折、烧烫伤 31 27.4急腹症 31 27.4高热 15 13.3妇科疾病(如严重痛经) 6 5.3严重胸部不适 6 5.3晕厥、抽搐 5 4.4其他 19 16.8合计 113 100.0
3 讨论
3.1 发病特点及规律
该校学生自2018年4月下旬起陆续搬入新校区。学生总计就诊4105人次,日最高接诊62人次,转诊4人次。新校区地处郊区,气温较市区偏低而风速偏大,学生在搬家过程中劳累加之对新环境不适应,导致5月份在上半学期中就诊人数偏高,6月份学生对环境逐渐适应,就诊率有所下降。9月份开学季全月共接诊1067人次,一方面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本身就是消化道、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另一方面正值学生军训期间,每天训练时间长、训练强度大,导致学生免疫力低下,患病率增加。
3.2 门诊及转诊疾病分布情况
3.2.1 门诊疾病分布情况
通过对就诊病例病种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就诊主要以感冒、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全部就诊病例的41.7%。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疾病占全部就诊病例的第二位。此外,手足癣、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皮肤擦伤、刀割伤、扭伤等外科疾病,口腔溃疡、鼻炎等口腔科、五官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以及颈肩腰腿痛等劳损性疾病也发病较多。
3.2.2 转诊疾病分布情况
转诊人数除9月份军训特殊情况外,其他各月基本持平,转诊率下学期较上学期有所下降,主要和学生对环境逐渐适应及校医室大夫不断明确转诊疾病病种有关。转诊疾病以外科病最多,主要为伤口较深的外伤、骨折及严重烧烫伤,其次为阑尾炎、结石等急腹症,此外因校医室未开展打针、输液业务,高热病例也纳入转诊范围。上述5大类疾病共占转诊疾病的68.1%。
3.3 影响发病的主要原因
3.3.1 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群体学习居住环境拥挤,人群密集大,教室宿舍通风不良,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传播。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熬夜等因素易导致消化道疾病多发。体育运动时准备活动不充分,易出现皮肤擦伤、肌肉软组织损伤、骨折等运动损伤。体内湿热较重或环境变化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引发皮肤过敏性疾病。学习紧张压力大,嗜食生冷,导致有些女生易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停经、痛经等妇科疾病。
3.3.2 缺乏卫生保健常识
虽然是医学院校,但学生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仍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学生不注重对身体健康的维护。而医学专业课程往往从大学二年级才开始设置,且内容过专过细,不能起到对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作用。很多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缺乏对校园常见病、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对自身出现的疑似传染病症状不能及时做出判断以致延误就医,甚至导致传染病蔓延。
文章来源:《中国高校科技》 网址: http://www.zggxkjzzs.cn/qikandaodu/2021/0708/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