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骑行时空特征的高校共享单车设施规划研究
0 引言
共享单车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的理念、骑行费用较低和“互联网+”运营模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但由于其发展速度过快,社会各界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和空间应对策略。高校作为城市空间中的一个特殊组团存在,共享单车出行的时空特征与建成区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以校园共享单车骑行数据及调研为依据,对共享单车出行的时间特征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发现不同出行目的下高校师生群体对共享单车出行的需求状况、密集使用时间段、空间位置点及出行OD和路径,为高校共享单车骑行路线及停放设施规划布局提供有效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南林)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截至2017年底,校园占地面积83.8hm2,在校师生人数人,人口密度3.72万人/km2,是典型的高密度大学,导致共享单车入驻校园给校园空间使用和管理带来巨大冲击。
自2017年初共享单车投放使用至2018年4月底,南林校园内部共享单车(ofo单车、摩拜等)投放总量达500余辆,校园周边达300余辆。共享单车停放点主要分布在校门外、教学区、宿舍区、食堂区。
1.2 数据来源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以Python语言编写程序获得各个共享单车借还信息及骑行数据。其中,数据样本涵盖用户在2017年10月31日、11月2日、11月4日的使用情况,具体包括单车ID、单车停放点、停放时间等。数据提取基于用户自发的骑行行为,可以客观地反映骑行行为特征和空间需求。
1.3 分析方法
利用Python及其数据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利用ArcGIS分析平台的点密度分析工具,对2017年10月31日6点30至23点(校园内部允许通行时段)每3.5h内的骑行停放点位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通过Excel表格统计校园各个功能片区共享单车停放高密度点数,总结共享单车在高校骑行时空特征。
2 共享单车骑行时空特征
2.1 时间特征
共享单车出行易受天气影响,研究选取天气状况以晴朗、空气状况优良的一周内的两个工作日(2017年10月31日,11月2日)及一个非工作日(11月4日)进行分析,每小时统计单车在校园及周边的停放总数量,得出一周内骑行需求时间分布。共享单车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使用状况具有明显差异。工作日包含大量的通勤性骑行行为,共享单车的使用时段存在明显的峰值。受上下课时间限制,学生主要往返于校园内生活和学习功能区,早、午高峰的骑行行为存在持续时间短,骑行数量激增的现象。休息日多生活性骑行行为,骑行时间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的峰值。
2.2 空间特征
2.2.1 骑行行为与校园功能分区的关系
共享单车在高校的使用受到校园功能分区的影响,研究将南林校园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文体区、行政区、校前区及山地绿化区6个功能片区,分别对各个时段共享单车停放密度进行分析。
不同时间、不同功能区对骑行行为的吸引度有所差异。在6:30—17:00三个时间段中共享单车多集中停放于教学区,受上下课时间的限制,使用者更偏向于教学区至生活区的快速通行,在教学区及生活区形成多个高密度停放点;在20:31—23:00内,共享单车停放聚集在各个生活组团内;而在10:01—13:30,17:01—20:30两个时间段内于文体区出现高密度停放点,体现出师生大多集中于这两个时间段进行文体活动。
结合南林校园单车停放点现状布局,发现校园内部停车空间不足,单车多散乱分布于人群活动密集中心,对现有交通造成阻碍,对校园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2.2.2 骑行行为与校园周边公共交通站点的关系
协调好高校共享单车停车设施与公交站、地铁站的衔接关系是进行交通换乘接驳的关键。南林位于主城区新庄立交东南侧,公共交通出行便捷,师生主要选择地铁三号线、四号线及公交出行。对于沟通校内外的校前区,5个时间段均存在共享单车的集聚现象。一方面由于校门处于地铁站点紧密衔接,商家大量投放;另一方面由于校方“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师生无法直接从西门骑行进入校园。
3 主要骑行线路及停车设施规划建议
3.1 主要骑行线路规划建议
高校骑行行为可依据目的分为两大类,以交通出行为目的的通勤类和以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生活、旅游类。前者有明显的潮汐现象,高峰时骑行人数多、流量大,偏向于快速通行,时速为20~30km/h,骑行路径多为联系教学楼及宿舍楼的校园主要干道,需要方便快捷、减少交通冲突;后者出行时间不具有规律性,时速为15~30km/h,相对通勤类骑行较为缓慢,对周围景观与标志设施有一定要求,可结合校园景观设计独立完整的骑行游线。
文章来源:《中国高校科技》 网址: http://www.zggxkjzzs.cn/qikandaodu/2021/0518/1145.html